美国心理学会最新发布的研究指出,脑力活动经常引发烦躁、挫败感等负面情绪,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思考会带来痛苦”这一观点。该研究由荷兰拉德堡德大学进行,刊登在该学会的月刊《心理学通报》上。
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经常鼓励人们投入更多脑力,使人们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尽管这似乎表明人们喜欢思考,但该研究却提出相反的看法。拉德堡德大学的心理学家兼副教授Erik Bijleveld说:“因此,当确实需要要求人们付出大量脑力时,支持或奖励他们是有益的。”
因此,人们可能会采用“心理捷径”,比如做决定时凭直觉,而不是全面权衡所有相关信息——例如,决定去哪个餐馆时,他们会选择省事的方式,而不是分析每个餐馆的优劣,这种方法避免了大量的脑力劳动。早期的研究显示,当人们可以在两个活动中选择时,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更轻松的那一个。
Bijleveld总结道:“简而言之,我们通常知道,人们更喜欢最省力的路径,哪怕是在心理上。因此,的确可能是人们不喜欢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心理学家也认为人们很容易学会将脑力劳动和奖赏联系在一起。”他举例说,学生在学校和大学完成脑力劳动后,经常会得到表扬。因此,生活中有很多机会让人们学会脑力劳动与奖赏的关联,如果这一点属实,那么人们也许可以学会享受脑力劳动。”
为探讨这一问题,Bijleveld和他的合作者们决定总结并分析大量关于人们脑力付出的数据。他们对2019到2020年间170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这些研究涉及4,670名参与者,旨在调查人们普遍如何体验脑力付出。元分析是一种将多个研究数据结合以得出更具统计意义的结论的方法。
研究团队测试了脑力劳动是否与不适感有关联,以及这种联系是否取决于任务类型或参与群体。这些研究涉及各种参与者——例如,医护人员、军人、业余运动员和大学生——来自29个国家。研究团队从358项不同的认知任务中收集了数据,包括学习新技术、在陌生环境中寻找方向、练习高尔夫挥杆以及玩虚拟现实游戏等。
在所有分析的研究中,参与者报告了他们的努力程度和不适感程度,比如挫败、烦躁、压力或恼怒。在所有人群和任务中,脑力付出越大,参与者的负面情绪就越强烈。
“最引人注目的是,脑力付出在如此广泛的情境下都被认为是令人不适的,”Bijleveld说。“我们确实努力寻找可能的例外情况——也许某些任务或某些人群中脑力付出感觉会更愉快——但并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证据。”
然而,Bijleveld指出,相比于北美和欧洲人,亚洲人似乎在进行脑力劳动时感受到的痛苦略低。“这个发现很有趣,这可能与教育系统的差异有关。我们的研究中大部分亚洲数据来自中国和日本,在这些国家,儿童和青少年花在学业上的时间相对较多。”
“早期的脑力付出可能训练了人们在以后更好地承受更高水平的脑力付出,”Bijleveld说,但他也强调可能还有其他解释。例如,“努力”、“挫败”和“烦躁”这类词汇在其他语言中的含义可能不同。尽管如此,Bijleveld表示,“在亚洲地区,脑力付出仍然明显与负面情绪相关。”
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洛克菲勒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临床心理学家Stephanie Cox也表达了类似看法。她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现代娱乐、媒体和休闲方式的更多趋向于被动形式的发展。但她补充说,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避免所有具有内在难度的事物,正如锻炼一样。
“我们不应仅因某些活动有挑战就完全避开它们,这些活动对我们的生活仍然有意义和价值。”